【聚焦】两会里的“绿色建筑之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会长陈华元:
建筑业减碳工作应加大力度
陈华元介绍,由于建筑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环节多、精细管理难的特点,在碳减排目标约束下,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足,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受碳达峰顶层规划不完善、建材碳排放因子不明确、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滞后、建筑拆除量大导致平均寿命不足等因素制约,建筑业成为碳排放“大户”。对此,他提出4个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制度。
二是加快构建建筑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三是加大低碳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研发力度。
四是完善区域分布式清洁能源运营管理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
完善政策体系 加速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BIPV是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光伏+”应用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BIPV能否实现快速普及、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关键在于政策引导。
彭寿建议,从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光伏材料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等强制性要求纳入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完善国家标准体系,为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2021年3月,“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丁烈云认为,把握数字经济,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智能建造方面的人才。他建议,高校应鼓励跨学科教学,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培养或者吸收更多信息技术的师资投入到智能建造的研究和教授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智能建造专业的需要。同时,还要重视智能建造专业的教材建设。此外,应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
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建筑业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建筑行业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表示,“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碳排放数据量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须建立健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
朱惠英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健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监测与计量体系。二是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三是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
在老旧房屋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倪海琼表示,老旧房屋改造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工程,对老旧房屋进行超低能耗改造不仅提升人民居住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而且对带动产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倪海琼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建议住建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老旧房屋改造中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先行先试;在租赁住房改造中率先示范;在学校、图书馆、养老院等公建项目中率先应用。二是创新金融举措。建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出台相应补贴政策,打通金融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
加大绿色建筑发展激励力度
陈锦石指出,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城市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建筑是其中之一。
他建议,要加大绿色建筑发展激励力度。对实施绿色建筑成效显著的企业,在其资质年检、升级换证、信用评价中给予免检、优先和加分等奖励。
加快建筑技术创新培育。支持建筑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鼓励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推进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
全面推广使用绿色低碳节能门窗
王诚表示,门窗节能利国利民。推广节能门窗对提高建筑寿命、提升居住品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都应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力量。
为此,王诚对我国全面推广绿色节能门窗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门窗节能标准。
二是推广使用节能塑料门窗。
三是加大市场节能监管力度。
四是推动门窗设计标准化。
五是加大绿色建材产品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
绿色建材下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洪杰认为,推动绿色建材下乡,将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将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
但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也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洪杰建议,参考家电下乡有关政策,制定全面系统的建材下乡补贴政策;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构建并完善统一的、权威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广“双碳”标识认定标准,鼓励生产企业对绿色消费品进行“双碳”认证,通过科技手段对产品进行赋能,引领行业发展,并对通过“双碳”认证的企业给予税收、贷款等补贴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
助推双碳战略绿色建筑大有可为
王刚表示,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减碳,不仅要完善建筑工程验收规范,做到规范和标准符合“双碳”战略新要求;更要面向既有建筑“自能源化”升级改造的大市场,动员好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可行方式,把“开源与节流”文章做好做强。
王刚建议,要统一指标要求,比如在建筑节能评估和暖通空调设计中,要正确引导建筑节能评估和设计,正确计算建筑碳排放。另外还要完善建筑工程的部分验收标准,并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让各项标准、规范能够“与绿俱进”。
王刚建议,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优势,一方面通过强化建筑自能源化宣传来构建起升级改造最广的市场基础,还可开展社区网格化推进既有建筑自能源化升级改造工程。此外,王刚还建议可以建设社区微电网,实现社区清洁化产能、储能与耗能自平衡,同时还建议建立建筑低碳化、净零能耗绿色运行收益共享机制,形成建筑低碳化升级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
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建筑进行绿色改造
“科学的设计方案可使建筑能耗降低65%至75%。”张震宇认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筑应进行科学设计,从源头降低建筑能耗。优化建筑形体、体量及朝向,更多使用自然光,并利用地形或建筑物的高低差进行自然地通风换气。同时设计精准的模型,仿真模拟建筑在运行时产生的能耗,从而在建造之初就能预测建筑运行时产生的能耗。
他同时建议,提升既有建筑的合理利用率,控制新建建筑规模。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既有建筑进行升级改造。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动绿色改造有序进行。同时,在改造技术上,除了常规的节能保温系统改造、家用电器和线路等设备性能的提升外,还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余热回收等技术上进行突破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勇委员:
加强绿色低碳策划 助力建筑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
周勇表示,我国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全过程碳排放量巨大、全社会占比高,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已成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加强绿色低碳策划方面,周勇建议,一是制定绿色低碳策划的目标路线,明确绿色低碳建造最终产品的总体性能及主要指标,在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制定绿色低碳建造控制要点和量化指标等。
二是加强建筑全生命期的过程统筹,充分开展结构与装修、绿化工程等一体化设计,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利用、智能化系统等永久、临时结合技术,充分考虑各系统的耐久性以及竣工后的运营。
三是加强绿色低碳建材使用。四是加强推广工程总承包及SPV等组织形式。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
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为进一步巩固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推广,杨国强建议,首先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最后,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
完善建筑业“绿色建造”的制度安排、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
源于互联网